新兴国家,如何“互鉴,互助,互信,互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评弹 张鉴庭 新兴国家,如何“互鉴,互助,互信,互通”?

新兴国家,如何“互鉴,互助,互信,互通”?

2023-04-15 02: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首届新兴国家影像传媒文化论坛主题为“文明互鉴,璀璨同辉”。

4月2日,为期3天的首届新兴国家影像传媒文化论坛落下帷幕。来自全球的百余位跨领域意见领袖,在十二场主题论坛中展开深度探讨,进行思想碰撞,在深化新兴国家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上分享了经验、凝聚了共识。

此次论坛以“文明互鉴,璀璨同辉”为题,反映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世界各国期望增强文化交流的共同心声。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会长、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马利在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主题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内涵高度符合。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比以往更加需要我们互相信任与合作,凝聚共识、相互了解、消除隔阂,携手协作共同应对挑战。新兴国家跨领域人士在传媒视角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思考和行动,对于增进民心相通、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这次论坛旨在搭建全球化语境下的新兴国家专业跨界交流平台。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过去十年间不断聚合资源,推动了沿线新兴国家间的紧密合作,促进了新兴国家间的人文交流,加强了新兴国家间的文明对话。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共建“一带一路”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深化新兴国家间的文明互鉴,必将为世界发展带来更为积极深远的影响。

会场内外,来自多国的代表围绕论坛年会设置的“跨文化交流”“影像与传媒国际合作”“元宇宙与人工智能”“环境、新能源与供应链”“乡村振兴与全球减贫”“气候变化与食物变革”“全球儿童发展”“短片短视频主题论坛暨Mins国际短片大赛发布”“和平影像暨政社合作的国际救灾与救援”“数字、艺术与教育”等多元主题坦诚交流,共同发出加强跨文化传播交流、增进文明互通互鉴的呼声。

在开幕式演讲中,论坛共同发起国别的代表,菲律宾总统对华贸易、投资和旅游特使许智钧就表示,有效的文明对话可以增进各国间的信任和尊重,促进各方在贸易、投资以及在全球关键问题上的合作,加深不同文明间的文化交流。

“本届论坛是新兴国家尤其是中国的特别贡献”,厄瓜多尔驻华全权公使Cristian Mancheno 表示,“通过媒体和数字技术进行跨文化交流,一方面可以促进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另一方面有助于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拉近不同文明间的距离。”

互鉴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在当前复杂的国际格局下,跨文化传播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跨文化交流并不仅仅是停留在国家层面大而泛之的理论,也是由个体间的文化体验构成。

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张金庭表示,以往语言壁垒是横亘在跨国交流中的难题,现在随着ChatGPT、AI翻译、数字人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借助科技力量就可以实现较为畅通的交流。但与此同时,技术手段的提升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挑战,例如AIGC应用的伦理边界、科技霸权与文化多样性矛盾等问题。

“越是这样,越要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正视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让多元声音更好地传播。”张金庭提出,一是将相互尊重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前提;二是把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最大公约数;三是切实注重不同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四是不断拓展跨文化交流的渠道和载体,特别是要注重科技赋能和科技伦理,注重发挥商业的力量。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所所长朱新梅认为,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审美,是国际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基础,必须在这个背景之上进行文化交流,用视听载体、以讲故事的方式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学教席主持人刘成认为,跨文化交流首先要强调共同性,而非差异性。文明的特殊性是彼此沟通交流的基础,但在文明的共同性中蕴含着维系和平的力量,因此,文化之间需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融合发展。

互助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仰赖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这让互助成为人类的刚性需求。随着全球性疫情、自然灾害等频频爆发,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面临各种安全挑战和威胁,国与国之间如何互助、合作,成为国际上尤为关切的话题。

在今年2月,土耳其连续发生两次7.8级地震以后,中国官方和民间出动600多名救援人员,驰援土耳其地震灾区,其中17支是社会救援力量,是中国民间救援力量规模最大的一次海外救援行动。

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副秘书长李建梁表示,中国此次在土耳其的国际救援共救出幸存者23名,这其中,民间救援力量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与之前尼泊尔地震,中国民间救援力量首次登上国际舞台相比,此次救援也有了非常大的成长和进展。

李建梁认为,虽然此次土耳其地震救援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暴露出了社会救援力量存在的一些问题。因此,中灾协未来将推动两项工作:一是推动社会应急力量分类分级工作,对社会力量等级进行认证,能力强的可以参与大的灾害救援,甚至配合国家救援队参与相关的工作,然后能力差一点的就做好本地的工作。二是推出关于《社会应急力量参与国内外重特大灾害行动管理办法》。

四川安全技术中心公共安全首席专家教授、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前院长、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以及国际重建平台前研究员顾林生表示,中资海外企业与中国民间救援组织开展合作,也在这次土耳其地震救援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种合作提升援助的精准性、专业性,也提高了救援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同时,顾林生鼓励中国的民间救援组织与海外同行开展交流,包括人员交流、加入联合国NGO组织等,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此外,顾林生认为,社会力量参与国际减灾救灾必须得到我国对外援助体制机制改革的支持,包括标准参与、能力参与,还有人才参与。“把灾后重建与乡村振兴联合在一起是中国良好的实践。应该通过国际援助,把中国的经验教给亚非拉等这样的国家,推动全球减贫。”顾林生说。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ICRC)东亚地区代表处传媒主管张双峰提出, 有一个概念叫人道与发展的纽带,因为人道行动从核心上来说是应急救援,比如这个地方爆发了冲突,然后他没有水喝没有饭吃没有住所,这时候就需要给他派发物资派发清洁的饮用水给他建住所。但在应对完紧急需求后,灾区的人还要自己生活,因此还要恢复他自己的生计、加强他的韧性,以便于他能够抵御下一次伤害或者是次生灾害。“我们不可能常年待在灾区,长期给灾民发吃的,所以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开展工作中认识到紧急救援和长远的发展之间需要加强合作。”

互信

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互鉴互助,需要以互信为基础的共融共通。

四川大学商学院院长助理、博导,四川省地震应急管理专家卢毅提出,国际救援中有个关键环节就是政社合作,政是政府力量,包括应急部、中灾协等,社是社会应急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社会救援队和各类企业等。政社合作的前提就是互信,没有互信不可能合作,而互信的前提是平等与对话。“目前政社合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了救灾之外,各领域的跨国合作其实都需要互信。

中国绿发会副秘书长、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教育及传播委员会委员熊昱彤强调,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价值是保护生态相关物质成本的100倍。没有健康的生态系统,个人、政府和企业就无法蓬勃发展。不论是“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BCON) 还是“基于人本的解决方案”(HBS)与“绿会保护地”(CCAfa)都离不开人民的广泛参与,它们的设立和发展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今天的行动是为了明天,环境危机的应对需要政府、企业与个人的密切合作。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春光也表示,跨文化交流需要创造多元化空间来表达交流,让彼此间的所思所想更加透明,从而加深各方的相互尊重和信任,增进各国间的友谊。

德国Böll基金会中国区首席代表 0liver Radtke也强调:传播不是预设我对你错的立场,传播所需要的是倾听与尊重。在他看来,相互倾听和尊重,才能实现互信。

法国阳光纪录片中国首席代表刘焰在论坛上分享了纪录片领域的影像与传媒国际合作经验,通过“知己”“知彼”详细解读中国纪录片走向世界的心得体会,认为靠知己知己的互信才能避免国际交流合作“雾里看花”。

互通

互信指向的,是跨文化交流与跨国合作领域的互通。

当下,慢全球化趋势给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带来了系统性风险。

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发展部主任孙立会结合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安全问题指出,矿产供应链的竞业管理是企业的必答题、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是提升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他倡议,通过跨界沟通、跨文化交流,增进各方对矿产供应链的风险认知,企业应该注重社会影响,携手践行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全球资源治理,为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实现公平转型和绿色转型作出积极的贡献。

用互通来带动多方共享共治,是实现许多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

亚非拉Web3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张塞就着重谈到了技术的力量。他从解决亚非拉贫困问题的方案指出,利用web3解决信息与资源不通畅的问题,将数据交还给用户,利用互联网共建共治共享。通过普惠金融的有效实践案例,将冗余资金投入到亚非拉地区,把土地进行确权,使得人民可以将土地权进行质押并获取低息的贷款,从而获取购买农药和种子的现金,提高农产品生产率,实现可持续生产。

文化传播,同样需要借助技术之力,实现彼此互通。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数字文化推广部主任崔凯就提到,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已与清华大学、华东政法、同济大学等机构联合发起的文化元宇宙专委会,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数字场景应用、文化传播等方面有着巨大潜力。

他还专门提到了微软发布的“ChatGPT”聊天机器人,认为AIGC技术在多媒体产品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创作角色依然重要,人们需要将人类想象力与数字技术相融合,让科技与艺术碰撞出火花,让文明的交流与互鉴打破时空局限,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